那群迈着整齐步伐走来的身着旧式军装的老人,是曾经奋战在铁路建设一线的老铁道兵们,远处传来的口令声铿锵有力,他们带着特有的精气神重返故地。
铁道兵精神再现
在“老铁回家”活动举办的现场之地金口河区,老兵们平均年龄超过75岁,却依旧保持着标准的军姿模样。那布满皱纹的双手紧紧依偎于裤缝侧旁,脊背挺直宛如当年年轻战士的形象呈现。来自四川成都铁道兵战友俱乐部的负责人表明,此次活动目的为让年轻一代知悉铁道兵的过往历史所在。
最为年轻的这些老人当中,都已经是年过七旬了,然而,当他们列队站着的时候,仿若时间回溯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。来自乐山的老兵王德明,已经88岁了,在家人的搀扶之下,始终坚持参加全程的活动,他讲这就是对于逝去战友最为妥善的告慰。
铁道兵博物馆的记忆
一众老人在铁道兵博物馆跟前,将队伍排列得整整齐齐,扯着嗓子大声高唱《铁道兵志在四方》。这首歌是在1962年进行的创作,致使不少老兵的眼眶变得湿润起来。博物馆馆长作出介绍表明,这座博物馆存有3000多件铁道兵所留下的文物,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超过了5万人次。
馆内摆放着满是锈痕的筑路工具,有着已泛黄的工作证,还有珍贵的老照片。在一张拍摄于1968年成昆铁路建设现场的照片跟前,几位老人停留了很长时间,指着画面里正在操控风钻的年轻模样,回想起那段既艰苦又充实的日子。
成昆铁路的追思
手持白色雏菊的老铁道兵们,极为缓慢地朝着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走去。那座在1974年建成的纪念碑之上,刻着2100多位烈士的姓名。来自成都的邓建祥老人,轻轻地抚摸着石碑上战友的名字,泪水寂静无声地滑落了。
始于1958年的成昆铁路,于1970年实现全线通车,其长度为1096公里。在此铁路建设进程里,平均每一公里便存在一位建设者献出生命。老人们表明,能够亲自看见曾经依靠生命修筑而成的铁路如今仍在运行,这是他们最为巨大的慰藉。
一线天大桥的往事
老铁道兵们处于一线天大桥之上,他们开启了话匣子,这座桥修筑于1965年,它横跨于大渡河之上,它属于成昆铁路标志性工程里的其中一个,雷才栋老人讲起,那时施工的时候常常会有猴子朝着山上扔石头,工人们没办法不戴着藤帽去开展作业。
修建这座大桥之际,建设者们创新性应用了悬臂浇筑法,此方法在当时于国内属于首次开创。因地势险峻,致使材料运输极为艰难,工人们时常得肩扛重达百斤的水泥攀爬陡坡。这座大桥成功建成,为后续相似地形的铁路建设积攒了珍贵经验。
藤帽与水壶的故事
博物馆展柜之中所陈列的藤帽以及安全帽,此番情景引发了老兵内心的感慨呢。那种运用藤条编制而成的安全帽,它可是铁道兵所特有的装备;其重量达不到200克重,然而却能够在落石产生冲击之际保护头部。来自新津的刘大爷冲着一顶有破损情况的藤帽进行指认,声称这顶帽子曾经救助救全了他的性命 。
同样承载着记忆的是旁边摆放的军用水壶,多数水壶现今已然掉漆凹陷还有多处破损,壶身上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字样依旧隐约可见,历经许多年,老人们讲述,当年一个水壶要用好些年,即使破损了也只是用胶布修补,根本舍不得去更换 。
精神的传承
这些离开部队多年的老铁道兵,直至如今依旧于各自工作岗位之上散发着剩余的热量。按照统计结果来看,四川省当前有着登记记录在案的铁道兵退伍之后的军人数量超过8000人,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在退休以后仍然在社区、学校里面担当志愿者,传承铁道兵所具有的精神。
近年来,金口河区把铁道兵精神融入党员干部教育体系里,组织开展了好多场主题教育活动,当地的中小学校定期请老铁道兵进入校园,给学生们讲筑路故事,这项活动覆盖了全区2万多名师生 。
你有没有曾经听过长辈提及过位于艰苦奋斗时期的那段往事呢,欢迎在评论区域分享这些弥足珍贵的往日记忆,要是这篇撰文就让你内心有所感受触动的话,请动手点赞予以支持并且转发给更多的友人同学等等。




